你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吗?
你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吗?可能每个人都会回答,我只想做我自己。但是在很多场合,人都是容易被群体催眠,随大流走。
到了结婚的年纪,就去结婚;该生娃的年纪就生娃,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跟随心意呢!比如同学们都结婚了,发小结婚了,生娃了,我也要考虑了。有种不能被落下的感觉。唯独没多少人是真的遇到两情相悦的人,真的是想生娃,准备好迎接新生命。
还有多数是因为父母长辈在耳边催,想女儿尽快挑个男友,免得好的被别人挑走了,想抱孙子呀!隔壁老王家孙子能打酱油了。争先恐后的感觉。
我们被身边熟悉的人影响,被社会主流文化影响,被世俗条条框框影响,有多少人真正的做自己了?为自己的心而活了?
想起曾经有位名气特别大的成功学励志大师陈安之,他每到一个城市讲座场场都是爆满。主要就是喊口号,打鸡血,“想成功,先发疯”,“想成功,先发疯”。
现场音乐声,鼓掌声,附和声能让人沉入一种迷幻的世界里,一切无所不能,好像自己马上也能登上人生巅峰,迎娶白富美。
他每次培训结束后,立马又推出另一个城市的高级课程,但是每次都会有很多人积极参与,也会有人参加几场后,一年的收入数万元被掏空,才突然清醒了。
我本以为潮水过去,这样的成功学没有实质的内容支撑,收费又昂贵,不能给人带来实质的蜕变,应该没啥人参加了吧。但据数据统计,成功学讲座,每年有270多亿的市场。
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参加呢?也就是一种群体的催眠效果。曾经我问一个群里的文友,你当年为什么请假坐火车赶赴陈安之所在的城市参加讲座,花费那么多金钱时间精力?
他说那个时候就是特别想成功,特别迷茫,有轻度抑郁,每次讲座现场快结束时又要推广下一个讲座,他就不由自主的跟着一起参加,一年到头省吃俭用,所有的收入都贡献给陈安之了。
大家看到这个真实故事会觉得这人太傻,其实那样的环境是很难有独立的思考能力,就连樊登这样高智商的成功人士,他在读书会中说起曾经也被类似传销的组织骗,会场上音响开得很大声,只能听到台上那一个人讲话,思维被他带着转,还有很多附和的声音,根本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,就乖乖跟着人群排队刷卡交钱,一下刷了数万。
我们小区附近有一个新开的烤鸭店,开业前一周每天门口排队要排上几十人,真是因为卖的是什么神仙鸭子吗?大家都是因为好奇,看到别人在排队,也跟着去排队,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好事。好像自己下班路过,不去站在后面排队,像是个怪胎似的,哪能和其他人不一样呢?
人害怕落单、害怕与别人格格不入,这种从众心理。有个很著名的实验,就是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·阿西在上世纪50年代做的“线段实验”。
实验的大概内容是——白纸的左边有一条线段,右边有3条长度不一的线段,参与实验的人,要找出右边跟左边长度相同的线段。
阿西先找了5个人做托,只有一个小哥是真正的被实验者,几个托一开始就睁着眼说瞎话,都选了错误的答案,被实验的小哥在懵懂和怀疑中坚持了正确答案。可是第二次,几个托继续选择错误答案,小哥在犹豫之后,也跟着大家选了错误答案。
这个实验被反复了很多次,最终得出的数据是,75%的人,都会跟着那几个托选错误的答案。
这是个看起来无比简单的问题,置身事外的人都会觉得这不笑话吗?谁长谁短,不是一眼就看得出,即便是刀架在我的脖子上,长还是长,短还是短。
可是,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,往往别人说长就是长,别人说短就是短,尤其很多人都把长说成是短的时候,你也很难坚持长就是长了。
我们人的内心都是爱从众,谁也不比谁多清醒,只是看有没有遇到被群体催眠的环境而已,即便是现在中国一年的传销组织依然是不计其数。
上面提到的那位花一年收入听讲座的文友,后来还是在读书写作中治愈了抑郁。现在每天坚持读书,运动,写书评,经营很多自媒体平台,还有一份本职工作,正能量满满,全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我们每个人还是要多读书,多学习,多见识,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,以便于自己保持更好的思考能力,多结交正能量有思想的人。
为什么要选择写作?
为什么说写作是最好的投资?
写作是最好的精神寄托想写作就写吧!人生从来就没有太晚的开始
为什么中年女子写作者越来越多?低学历有机会可以成为作家吗?
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和点个在看哦
听说优秀的人都点“在看”